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

物價指數與民眾感受

民眾對物價的感受很敏感,雖然物價指數年增率只有1.77%,但明明什麼都漲,為什麼數字被「美化」了? 政府在做假數據嗎?答案當然不是,「物價指數年增率低」不等於「民眾感受好」,也不等於「民眾很刁」((當然也不等於吱吱在搞亂,千萬別政治化這個議題))

物價指數說穿了,就是一籃子商品((服務)),每個商品擁有不同的權重。以台灣 CPI 來說,物價可分為三種:
  • 甲類:食物類、居住類之水電燃氣及交通類之油料費。
  • 乙類:甲類+教養娛樂類(學雜補習費、3C電子產品、旅遊費用等)。
  • 丙類:一般家庭較常購買之基本生活必需品,如食物、衣著(襯衫、休閒服等)、居住類之水電燃氣、交通類(油料費、運輸費及通訊費等)、醫療保健(門診費、掛號費等)和部分項目(居家清潔用品、有線電視租用費、肥皂、牙膏、洗髮精、衛生紙等人身保養整潔用品及洗、剪髮等)。
((乙類含甲類))。權數:
  • 甲類 330.24
    • 食物類 260.82
    • 水電燃氣 36.87
    • 油料費 32.55
  • 乙類 501.72
    • 食物類 260.82
    • 水電燃氣 36.87
    • 油料費 32.55
    • 教養娛樂 171.48
  • 丙類 426.80

對每個人來說,支出比率為何?每年支出比率會相同嗎?絕對不會,物價指數只是「X MAN」的支出,千萬別以為 X MAN 年支出年增率只有1.77%。如果我們需要買房子,我們感受的 CPI 將可能是 177%,民眾感受只是反應現狀而已,食物類佔權重 261/1000,我想大家花在吃的並不多吧?我猜。
CPI總指數為所有家庭購買各種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平均情況;由於每個家庭購買的內容及頻度不同,且可能差異懸殊,總指數變動與個人對物價漲跌的感受,常有落差,此種現象,各國皆然。依國外(日本、歐盟、加拿大、英國等)研究結果顯示,一般民眾對購買頻度較高商品之價格漲跌感受較為深刻,例如近期食物類價格上揚,多數家庭時有感受,至於跌幅甚大之3C電子產品,則因久久才購買一次,容易忽視。

官方說的保守,應該說「肯定有落差」。可惜大家喜歡「數據治國」,以為「X MAN」的支出,就是自己的支出,X MAN 是否代表平均家庭?官方並無說明。不過這無所謂,數據本來就要有所本,至於官方的本等不等於我們的本,這是可以討論的。我們不能老用二分法看事情,以這個例子來說,兩邊都對!妄想一邊對一邊錯,或以為真相只有一個,只會把問題過份簡化,沒辦法解決任何問題。

錢就不夠用,你跟我講物價指數年增率只有1.77%,這不是張飛打岳飛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