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經濟處於衰退或停滯,中央銀行就會降低利率,令企業或企業家以較優惠的方式貸款,此時企業負責人會計劃新的投資,因為在利率低的時候,較有利於投資,同樣的,消費者必須支付的貸款利率變低:他們便願意以貸款來購買房子,或其他消費品。因此消費的需求增加了。
理論上是這樣運作的,但實際上的情況卻是由於經濟衰退,企業主看不到需求,也就減緩投資計劃,而來自經濟面的消息面很糟,悲觀情緒在企業家及大公司負責人中蔓延,在這種環境下,連消費者都害怕失去工作,因此會盡量減少支出及負債。
因此從中央銀行取得的新資金,並沒有用於投資或消費,而是流入股市,這種情況出現後,證交所的指數上漲,甚至大漲,儘管來自經濟面的消息依然很糟,而且企業的獲利及紅利下降,而這一過程可能持續一年多的時間。只有經濟形勢逐漸好轉,投資和消費才會增加,同時也帶動企業獲利。如果經濟發展適度,不會發生通貨膨脹,央行便不會馬上提高利率,而讓利率維持在低水準,以免影響經濟成長。
在台灣,除了流入證券市場外,也流入房地產市場。房價不斷高漲,又有美日前車之鑑,政府不得不大幅操控房地產市場。這些做為不僅會影響心理,也會影響房地產市場。至於怎麼影響?我不知道。繼續聽市場的聲音,例如:利率有沒有調升?付不出房貸跳樓自殺的新聞多不多?預售屋買氣如何?等等,這些聲音都是觀察目標。
記著,不買房子也是一種買房策略,沒有人逼你買房。一旦被逼買房,那就祈求上天讓房價繼續飆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